学院动态

镜头里的乡村振兴•影像中的青春担当

发布者:文/马奔、詹奕涵、陈建焕;图/AI智慧导览实践团;审核:梁国军  时间:2025-07-22 17:43:37  浏览:

在骄阳似火的七月,广东开放大学(广东理工职业学院)AI智慧导览实践团宛如一股清新之风吹拂至东源县柳城镇,为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带来了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全新可能。他们以科技为笔、镜头为墨,开启了智慧导览系统建设工作的崭新篇章,将柳城镇的每一处风光、故事都精准且鲜活地融入宣传视频,并镌刻进数字世界。为达成这一目标,指导老师刘磊、陈亚芝、马奔带领实践团成员开启了为期一周早出晚归的拍摄征程,于光影中打磨细节,在汗水中践行初心。

清晨是捕捉柳城镇静谧与生机的最佳时刻。当大多数人尚在沉睡,实践团的队员们便已背起沉重的摄影器材,迎着第一缕微光踏上征程。薄雾尚未散尽,晨曦为古老的村落披上柔和的外衣,队员们穿梭其间,寻觅最能体现村落韵味的光影与构图。为获得一个满意的镜头,他们蹲守在田埂,反复调整角度,只为实现那一瞬间的完美定格。汗水浸湿衣背,蚊虫叮咬皮肤,但取景器里那片宁静祥和的乡村画卷,成为他们咬牙坚持的动力。

“光线是拍摄的‘隐形指挥’,我们需跟随它的节奏进行拍摄。”总导演罗诗雨微笑着表示,“有时上午拍摄至中途,发现光线过于刺眼,便迅速转场至室内或阴影处继续拍摄,或者对村里的老人进行采访。”村长向队员们讲述村里的民俗时,眼中闪烁着光芒:“孩子们愿意倾听,我便多讲述一些。”拍摄过程中,还有村民为队员们递来自家种植的水果,果皮的清香与话语中的温情相互交融,成为镜头之外的珍贵收获。

拍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。在拍摄进行到第三天时,一场小小的意外打破了平静。大家正使用无人机航拍村落全景,随着遥控器发出急促的提示音,屏幕中的画面突然卡顿,随即定格——无人机斜卡在树枝间。正当大家对着遥控器屏幕干着急时,正在附近劳作的村民放下手中的锄头,憨厚地笑了笑说:“别着急,我带你们去找,这座山我很熟。”说罢,他卷起裤腿,用柴刀砍出一条小路,带领大家上山寻找。“看,是不是挂在那儿?”大家抬头望去,无人机正悬挂在枝干上。幸运的是,无人机并未损坏,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,纷纷连声道谢。这场小小的“炸机”风波,不仅未浇灭大家的热情,反而让队员们更真切地感受到村民的热情淳朴,成为实践经历中的难忘插曲。

白天拍摄结束后,夜晚是队员们的创作时间。回到房间,他们无暇休息,立即对白天的拍摄素材逐一筛选整理。每一帧画面、每一个镜头,都难逃他们严谨的审视。同时,他们还需依据当天的拍摄情况和素材质量,认真规划次日的拍摄行程,调整视频分镜脚本。何处需要补拍特写,哪个镜头的衔接需要优化,这些均在他们反复琢磨、细致修改的分镜脚本中得以体现。

“累到极限时,便翻看手机里村民的照片。”总摄影冯健顺的手机相册中,留存着村民们在田间劳作的背影、村民们握着他的手说“谢谢你们宣传我们柳城镇”的瞬间。这些画面成为特殊的“充电宝”,他深吸一口气说道:“我们期望这些视频能够真正打动人心,让更多人了解柳城镇、喜爱柳城。”

对于AI智慧导览实践团的队员们而言,这不仅是一次“三下乡”活动,更是一次宝贵的成长经历。他们在此学到的,不仅是专业技能的实践,更是如何将科技与人文相结合,如何用青春的力量点亮乡村的未来。怀揣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与责任,他们将继续前行,期待未来能以更多方式回馈这片给予他们温暖与启发的土地。

无人机航拍日出

村民带队员们找到无人机

采访村民

村民赠送的葡萄

拍摄过程

团队合照

人工智能学院 © 版权所有 电话:020-83497239,0760-89911521   地址:广州市越秀区下塘西路一号(校本部),中山市五桂山街道丹桂路3号(中山校区)